Version Flash | English version

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些看法

DSL Collection

< Back
发布 2014-06-12
/19:33:06
品牌、实践与痕迹:Co6台湾前卫文件展的命题揭露与行动策略

文 □林平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这是台湾综艺大哥大“超级星期天”里面一个寻人节目所打的俚俗语,暗示人只要活动过,就会留下线索提供追寻的可能性。它透过大众文化的流行传输,成为一种台湾式的价值体系:从正面来看,假设只要行为过,就会产生印记,所以大大小小、或者无分大小的事,都会具有意义。因此,只问出发、不论结果,“做了就算”。从反面来看,当我们发现一个印记,是否一定可以推论是谁?如何行为?如何被发现?产生了如此的踪迹;同时因为无法控制的因素,例如研究工具或研究者的限制,让“可能走过,痕迹却没被发现”,或者“发现了,却没有诠释的意义”。目前Co6的展览评论陆续出炉,在事件还未完全消失前,我们正在聆听别人如何阅读我们走过的痕迹。艺术策划好像是一种创作的过程,有一些既定的想法,却有更多无法预期的敏感遭遇,让历程充满惊奇、冒险、折冲、替代、妥协、和终极关怀的坚持。在这里,我希望能从展览总召的角度,从一种内部和幕后的观看,免除一些客套语和对无数协助支持者由衷的感谢话语,多揭露一些Co6的命题过程,和举一些有趣的例子来看这一届的“Co6台湾前卫文件展:度(DO)”。或许,这有助于痕迹发现者,进行探询和诠释的功课。这个功课可能不只由艺术内部来言说,还要从外部机制来思考,到底这样的展览对台中或台湾的当代艺术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Co6的结构分析

 

    假如以Co6预算规模来看,台湾500万以上的艺术展览列为大型展览,加上组织复杂度:有3个主办单位、2个承办单位、6个协办单位、1个主要赞助和2个协力赞助、4家媒体协办、和独家视觉统筹。展区涵盖台中三大机构的四个主要展场。生态运作机制包括国家级到地方级、公部门到民间组织、文化艺术机构到学术机构。策划执行机制包括推行委员会的前置筹划、台中展览总召的策划和委员会执行秘书的双轨运行;而艺术评论与策展实践持续互文的检验状态,让时空和人的多重向量的“度”,和当下触发、实时行动的“DO”巧妙并置、揭露题旨。本届台湾前卫文件展无论在规模和运作复杂度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几乎等同于一个小规模的城市双年展,为岛内唯一采取多元策划和多轨动员的复合式展览结构,充满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冒险精神,以及高度默契的团队运作。这么大规模的组织和动员,牵涉到所有参与者和机构的异类价值和成规,想要顺利开展,必然需要相当程度的合作精神,和经历无数的协商妥协。这也形成和前两届展览截然不同的调性。

 

  基本上Co2好像是传统市场摆摊,鸡鸭鱼肉混着杂项百货,百味杂陈,却也特别生猛有趣。因此栗宪庭说这是最棒的展览,却也有人说这展览大杂会、缺乏规划、还让年轻创作者自掏腰包。Co4正式进入策划专业,集结了几个专业和非专业空间的场子,让稍具经验的中生代策展人各凭本事,各吹各调的展现十足的台湾现下议题。这就好像是大卖场中的贩卖专区,或者新颖设计的主题餐厅,有一种严格控制的专业规格和较佳的资源配置,但是基本上空间是临时挪借、缺乏脉络性的one-time thing。有人说这个展览很棒、那个展览很烂,但是大部分的人都说,没办法看完全部,展区太多太散了,看到策展人比看到个别作品多。于是Co6订定议题基调、公开征求跨域和多数人组成的策展团队,相对的就成了新式复合柜型的百货公司,每一种柜型均有其游戏规则,和独特的调性,这个调性和置入的内容得要有密切的关连或刻意的无关连,策划执行团队用适当的空间策略配置之后,用“Co6”品牌把他们总包在一起,同时集中在台中城市的文教专区和邻近的老市区。或者说,其实更像策略联盟的商业聚落,让原先老死不相往来的各行商家,靠一个品牌策略让大家一起用不同的名义玩一次。这是一个商业挂帅的时代,从产业趋势来看,台湾前卫文件展是思变和因地制宜的。

 

  每一届台湾前卫文件展独特的操作策略,除了推行委员会的平头对话和决策机制,也都培养了一批艺术行政面向台湾经验的策划和执行人才。由于其规模上绝无仅有,充满各式无前例可循的专业挑战,在培训场域中,堪称训练、或磨练的最佳条件。有人戏言,每届都会做掉一个执行秘书,和一票临编的总监及工作人员,而任务总是要仰赖无数有热情但是专业不足的志工。面对工作,不论是专业的“匠作”和不需专业的“打工”都要自己来,具有打不死的硬颈和厚颜精神,关键是对公众事务的热忱、和对艺术的偏执狂爱。异常艰难和缺乏固定组织的任务,确实要靠这些人员“一次经验”撑到底的硬仗。还好这个展览的基本精神是在谈“变异”,而不是谈“永续”。

 

  这一届的台湾前卫文件展“Co6”,经过推行委员会的定调,决定以速度为议题,追逐高铁的象征,移师台中。包括跨领域策划团队的公开征选、域外策展人对公开征件作品的选件和策划、展览机构和预算规模等,这些集体思量或既定的想法,展陈某种台湾前卫文件展的基本精神和指标特性,始终包含着内部对话的高度自觉、和深度自省的性格。这样的特质,不只形构展览基调和哲学,同时塑造台湾前卫文件展每一届寻求脱胎换骨的变异性格、和在体制内外掌握生机的操作手法。松散的组织或许是行政效率的致命伤,但是学术论述和策划执行的充分授权,却始终是展览策划迸发能量的另类温床。

 

 

 

Co6“强”、“弱”并进的生态操作命题

 

  从生态繁衍和生发的角度来看,Co6展览定性同时承继推行委员会的决议,并需考虑本届运作规模和复杂度,以及牵涉到一种从台湾北部到中部的地域价值转换、族群迁徙、品牌认知落差等问题,缺乏真正的时间因素和酝酿发酵的触媒,因此必须采取“强”、“弱”并进的策划模式。对策划执行团队而言,这次展览在既有条件下的务实抉择和工作命题,是如何把公开选件而成的跨领域策划案、和征件作品等异质元素,寻找一种恰当的形式摆在一起。这其实是一种外部的或物理的结合,而非能真正改变元素性质的内部质变。但是,主要元素的并置并不冲突或需全然妥协掉一些细致的生态化学效应,这是层次足够丰富和多元的展览可以提供的操作条件。举例来说,征件展本来就是一种机械或数量式的综合呈现舞台。但是从Co6跨领域策划案的表现,可以看到“跨域”生态效应的多样性:20号仓库展出的“海马体”使用一种总体艺术的剧场形式,让各领域的创作者能在一种戏剧内外角色的融入过程,展现形式跨域的浪漫气质。“蜜糖蓝激队”本身就是一种另类声音艺术社群的组合,其创作者很难界定属于某一传统领域;“东海建筑团队”建筑专业本身也具有复数整合的性格,他们都是非为形式跨域而组成的团体,复合媒体实践或工程整合本来就是他们的存在方式。“南方制药”刚好相反,是为媒体跨来就是他们的存在方式。“南方制药”刚好相反,是为媒体跨念。

 

  这次配合展览的“创艺跨域”论坛系列,倒是将这些并置的展览以“电影”、“建筑”、“声音”、“诊问”等议题,让不同领域的人针对一种复合型态的美学论题,加以评论和交换意见。虽然展览的空间并置并不能真正引起生态的化学作用,但是我们试着将学域或地域上的异质团队加入视觉艺术圈中,倒是此次策划在生态刺激上的额外收获。尤其是东海建筑团队的“都市揭面”和主题制作“动?物”的邀请参与,一方面让视觉艺术的惯常受众,得以观察建筑人的知觉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东海建筑系为了这个计划的参与,特别设定了一门课程,数度邀约展览总召的参与对话,在内部进行“什么是建筑?”、“什么是都市?”、“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展览?”的根本提问;他们用展览而非建筑设计的型态,扰动自身生态和概念的检验模式,并透过从事不同的生产行为,甚至建构建筑硕士毕业评鉴的新伦理。评估和检验“跨域”,我们都太习惯于展览现场的验收模式,事实上,跨领域是否有效,现场的视觉结果论断,恐怕只是生态变化的最表象指标,过程中的新鲜刺激、惯性挑战、终极质疑、寻找替代出口,恐怕才是跨域的真正价值。

 

 

 

Co6空间转换的关键命题

 

  台湾前卫文件展积极挑动当代艺术家和体制交涉的大议题,企图维持一种与体制“既黏又不会太黏”、“既亲密又疏离”的吊诡关系。当策划案征选和展出空间属性已由推行委员会确认的条件下,这和以空间或环境脉络为议题的展览是非常不一样的。此时Co6需直接面对展览的空间配置,浮生了最有趣的空间策略问题:为什么在这里展出?哪个展览该放在哪个空间?目的是什么?就在当代各式艺术替代机制灵活地游击于体制内外以获致最佳化的生存法则,美术馆亦正亟欲转身跨域、变脸挑战制式的展览美学。因此Co6有意识地建构美术馆为主秀场所,成为新世代实验艺术的闯关场地。无独有偶地,新上任的馆长特想操作年轻世代的艺术创作和新媒体议题,因此过程中反而有一些助力甚于阻力。我们决定不只和体制手牵手,并且在旗帜鲜明的各个空间容器中,包括国家美术馆、地方文化机构、和替代性的空间,并且串连商业画廊的会外展机制,尝试置入恰当的策展议题,纳入声音、电影、建筑、行为、新媒体、新艺术方法论等跨域策划,以及涵盖批判、质疑、陈述、经验、倾诉、疗愈、娱乐等诸多创作态度。

 

  从头到尾毫不考虑直觉判断的决定,也是Co6空间配置最好的一个决定,就是将“回光?告解/室”置入具有黑箱剧场性格、充满时间感的二十号仓库。而改变最大的,也是效果最受争议的,是“公开征件展”和“炼丹:乱雨?出神?杂音” 两个展览。最初是希望能将以“南方”加上“替代空间”边缘姿态现身的“南方制药厂”置入美术馆,以取得草莽进驻体制的形象挑战性格,而让征件作品有更多开放而实验的机会置入未定性的台中旧酒厂。但是协调结果呢? 前者是边缘性自居的仍然选择了未定性的空间,却反而用了白盒子空间的意识型态。而后者是策展人的白盒子性格选择了白盒子,这种理所当然显得缺乏挑战性。

 

  比较遗憾的是展览策划外一章的台中声音艺术家陈史蒂(Noise Steve)卖力成形的另类跨年《…推(((((( 派对》(PUSH Party),未能在美术馆的体制弹性下于前门广场实现,而需要脱离声音艺术的主秀场脉络,转战台中旧酒厂,让想要年轻的美术馆,无法沾染体制边缘的在地氛围。

 

 

 

Co6跨域策划新面孔的基本命题

 

  这次Co6的基本命题是期望能够响应对照Co4指定策划所形成的生态固守性格,而强调以公开征案、跨领域两人以上的合作方式,能让一些具有实验性质的策划新面孔出线。这当然是一件很冒险的尝试,因为策展案是在打集体战,缺乏经验的将领是战局的最大险境。但是以前卫文件展向来乐观的性格来看,那个将领是天生有经验的呢?整个战局铺陈下来,最有工作纪律的是“都市揭面”、最好玩的是“复音马赛克”、最受瞩目的是“动?物”、而最是新面孔和缺乏经验的策展人“回光?告解/室”却据说作了最好看的展览。相较之下,华安瑞是本届前卫文件展策划展结构中,直接受推行委员会委托的最有经验的策展人,基于策展人本身的品味和内向性格,却由于策展命题的开放性质的冲击,加上这个展览位处于美术馆封闭场域以外的开放街区,结果完成了一个四平八稳,在评论文章中对艺术界不够辛辣的展览。

 

 

 

Co6创作新面孔的基本命题

 

  每一届的前卫文件展都应该有一些浪漫的故事产生。Co6外部形象首推的浪漫角色是刚回国任教的建筑讲师漆志刚,在展览总体企图《度:DO》的题旨下,在国美馆改建后的空间穿透街区中,用一种轻盈变异、既暗示生物、又响应建物的互动装置,恰如其份的完成了“动?物”的主题制作。而内部运作过程中,让Co6团队讨论最多、最头痛、最坚持、最冒险、也乐趣最多的角色应该是Bbrther张硕尹的“这不是一个艺术”、“这不是一个破坏”的作品生发过程。从Co6推行委员会交办后续策划和执行作业开始,我们企图寻找一个兼具跨域性、另类性、实验性的创作角色,不只可以传递不一样的展览讯息,同时建构挑战殿堂或学院体制的象征。张硕尹作为一个非美术学院科班出身的城市行动者、透过涂鸦的另类价值主张者,加上过程中牵涉到的华山非法事件,他一路走来和策划团队来往交锋,越挫越勇,能收能放,终于提送出二组和其社会介入行动既关连又区隔、既概念性格又身体直观的美学创作。有趣的是,在整个展览过程,他以创作者身份游走于艺术展区和其涂鸦社会身份之间,斡旋策展人规训化的空间安排,并持续涂改运作标示着“这是文建会公有财产、不得破坏”的伪变电箱,美术馆的规则不疑有它地接纳了他,暗渡陈仓地回应了展览“度:DO”的题旨。

 

 

 

Co6在地生态的基本命题

 

  Co6此次以台中整体机制策动为设定的文化策略,其中最具挑战性的应该是如何连结在地相当薄弱的当代艺术生态,尤其是具有表征意义的市立文化局和在地学院。东海大学“创意设计暨艺术学院”美术系艺术策划专业的承办和全力投入,让学院展现积极的生态介入策划,不论是资源运用、人脉结合、创作激发、论坛对话,让展演达到最大张力,也让学院内部获致诸多的跨域交谈。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台中市文化局自筹资金的积极加入,生产出彰显台中在地当代艺术创发能量的“挥发”策划展。策展人和创作者均为以台中为基地、活跃于当代艺术界的新生代,展览呈现日常生活的外观和内省状态,以白盒子置入较传统的展示空间,特殊的观展情境引起义工的兴奋和路人的好奇,以“初级教材”为题,恐怕是策划者对在地艺术机构的教育期许,进阶教材恐怕也必须在展览脉络之外成就了。

 

 

 

Co6织补拼凑的多层次策划美学

 

  CO6织织补补拼拼凑凑,努力促成了机构间的来往和连动,充其量的媒合工作当然不能保证将来的生态结果,但是不可否认地,我们扩大了台中各级艺术展演机构原初的认知范畴,也成就了相互间的初步探勘。由于台湾前卫文件展有相当比例的在学研究生的创作参展,被人谑称“另类的学生美展”,目的在鼓动年轻学子的实验精神,和一种创作资源补充、展演曝光平台的作用。在目前台湾艺术生态残缺和资源单一的条件下,Co机制的运作,仍然对新生代的创作生涯具有一定程度的诱因,单就公开征件,从140件的参选作品中选取20件展出的比例,而且是远离当代艺术核心的台北市,由此可观察到展览极正面的意义。

 

  没有一个展览可以完成所有的生态任务,即便是如台湾前卫文件展如此复杂多层次的展览结构。Co6首次离开台北,空间转换的象征意义大于生态发酵的实质意义。从在地策划开始向人解释什么叫做“Co6”,到艺术作业的开展,和展览的展现,形成一个如“品牌绑架”般的社群操作,逐渐形成价值的认知和认同。这是一个现阶段不谈如何影响生态,而谈如何形成生态的过程,或许不如黄海鸣期望的“混乱中的创造性”, 至少扰动了尘封的秩序。这一届Co6仍然太学院,太官样、太干净、太漂亮的评语,可能正是现阶段台湾艺术生态的有效取样。我们要思考,如何让台湾前卫文件展能够不只是扮演生态取样的功能,更进一步扰动和创造生态,“弱策展”或“工作营”模式可能可以是下一届或未来台湾前卫文件展的尝试目标。

 

  Co6因高铁的议题而起,高铁因为不可掌握的技术和政治因素,无法适时通车,而终止了双方的合作想象。最终在高铁通车之前,Co6速度先行,揭开了展览的序幕。但是结果我们的关键角色:推行委员会总召集人林曼丽、主办单位新上任的台新艺术基金会执行长曹鸾姿、我们团队中最关键的执行秘书王凯薇,终于前前后后都搭上了高铁,下来完成任务。“台湾一日生活圈”的政策,或者“Co6台湾前卫文件展”是否真的能对台中的文化或艺术生态发生影响,有谁知道?又由谁来说才算数呢?虽然“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但是缺乏对命题的认知,而仅检验结果,或换句话说,对于行为者的目的性缺乏了解,将如何准确的判读和诠释行为主体所留下的痕迹?

 

  除了台湾前卫文件展的推行委员会的前置引导和支持,创艺营销总监李思贤、展务总监颜名宏的专业贡献,执行秘书王凯薇和助理们的创意和卯尽全力的工作态度,加上所有合作单位的协力,策展人和艺术家们的表现,Co6得以圆满完成任务,留下痕迹。